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开枪!我是切·格瓦拉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蓝波湾庄园 Author 王志勇

作者简介


王志勇 上世纪90年代,作为联合国维和部队军事观察员先后两次赴中东及海湾地区执行任务;在海湾战争期间,曾任联合国维和部队驻该地区的首席军事联络官。


日前,刚满两岁的外孙女满脸惊恐地指着我T恤衫上的切·格瓦拉头像问我:“他是谁?”

我答称:“切·格瓦拉。”

她追问道:“切·格瓦拉是谁?”

我思索半晌,不知如何作答。

第一次听说切·格瓦拉的名字是1968年末,在学校听高年级同学说的。当时他们正在筹划一起去缅甸参加缅共游击队,效仿拉美的切·格瓦拉去支援世界革命。那时的切·格瓦拉在我们那些懵懵懂懂的“革命小将”眼里不是凡人,是遥不可及的神。

四十年前,我作为军事专家派往非洲培训“自由战士”时,心里追崇的不是黄继光也不是雷锋,而是切·格瓦拉。

在非洲曾多次向当地军人及其将领们打听切·格瓦拉当年在非洲打游击的事,结果几乎没人听说过他的名字。只有一位在英国读过大学的中校告诉我说,切·格瓦拉确曾去刚果(金)宣传过共产主义,但没建立游击队,所以也没打过游击。

再次听到“切·格瓦拉”的名字是1989年,在澳大利亚悉尼的街头看到不少帅哥身穿各种款式、颜色印有切·格瓦拉戴着黑色贝雷帽头像的T恤衫。与几个切·格瓦拉的粉丝聊过几次,听过各种对共产主义不同的诠释和有关切·格瓦拉的故事,感觉他们和我当年一样无厘头地痴迷。真没想到,切·格瓦拉这位风靡全球的“共产主义斗士”在资本主义国家居然成为了时尚青年们推崇的偶像,令我对这位被世人神话了的“游击队长”愈加神往。

2000年末,我接到驻玻利维亚陆海空三军武官的任命后,第一感觉就是:机会来了!切·格瓦拉就是在玻利维亚遇难的。

抵达玻利维亚当天,同行的秘书(兼西班牙语翻译)便因严重的高原反应倒下,一周后回国了。

由于我不懂西班牙语,兼任翻译的秘书回国后,我对外活动受限,于是打起了下山走走,顺便寻访一下切·格瓦拉殉难地的念头。玻利维亚国防部很贴心地派了一位懂英语且会开车的上尉陪同我一路南下,来到玻利维亚的圣克鲁斯。

拜会当地驻军指挥官时,东道主出于礼貌问我有啥需要帮忙的,我便借机提出想到抓捕切·格瓦拉的实地现场看看的要求。对方出乎意料爽快地答应下来。第二天便派来一辆军用越野吉普车及两位退役军人陪同,一位是当年抓捕切·格瓦拉的上尉,另一位是执行枪决切·格瓦拉的上士。两位老兵都是当地土著人,个头不高,面色黢黑貌似七十多岁的样子,尽管话语不多,但有问有答很有礼貌。

从圣克鲁斯出发,一路颠簸,穿过一片又一片的丛林,来到道路尽头。那位曾率兵活捉切·格瓦拉的退役上尉指着不远处一条已经干枯河道对岸的丛林叽哩咕嘟地说了一番话(土著语或西班牙语)。陪同上尉用英语给我扼要地翻译道:切·格瓦拉就是在那片丛林里被俘的,当时他的腿已受伤,没有反抗,只是放下武器后大声喊道:“不要开枪!我是切·格瓦拉!”

1966年11月,切·格瓦拉来到玻利维亚的南部山区,组织领导一支游击队与政府军作战。当地民众对其游击队持不合作态度,由于一个变节的游击队员告密,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配合下,切·格瓦拉于1967年10月8日在战斗中负伤后被俘,并于次日被枪决,遇难时仅39岁。

见天色已晚,陪同军官建议我改日再去关押和处决切·格瓦拉的地点(一所学校的洗衣房)。我意犹未尽地下车,徒步穿过干枯的河道,进入那片丛林兜了一圈,顺便捡了十几块石子揣兜里,权当到此一游的物证。

在返回圣克鲁斯的途中,我通过陪同军官翻译与那位执行枪决的上士(退役)进行交谈,详细询问了切·格瓦拉殉难前后的情况。据他所说,他只是执行命令而已,没有传说中抽签决定行刑者、开枪前喝酒壮胆,以及共打了九枪之说。他已记不清打了几枪,但肯定不是九枪,因为他枪里没有九发子弹。他说自己是站在房门口开的枪,房子里没有其他人,只有切·格瓦拉一个人躺在洗衣台上,对他说:“开枪吧!”

至于此后切·格瓦拉的遗体如何被运走,是否被砍下双手的事,他一无所知。

不知为何,自打那以后,我彻底打消了去看切·格瓦拉被枪决殉难地的念头,但实实在在地感觉自己业已走近了切·格瓦拉。每次回国开会或休假时都会托人买几盒切·格瓦拉喜爱的古巴雪茄带回去给亲友,馈赠时常捎带一句:“这是切·格瓦拉喜欢的雪茄。”

此后多次与玻利维亚军警甚至总统及政府官员聊起切·格瓦拉,他们大都认为他(切·格瓦拉)一个阿根廷人来玻利维亚组织游击队颠覆政府,被抓被枪决都是理所应当、无可厚非的。

几十年来曾读过若干版本的《切·格瓦拉日记》,但说实话,我只是把这些流水账式的文字当做他个人的编年史来看,并未从中悟出什么发人深省的道理。

上个月去井冈山,听人讲述毛委员、朱老总当年在井冈山收服王佐、袁文才的农民自卫军,靠打土豪分田地获取民心,令红军发展壮大、星火燎原的往事。顿悟周恩来总理早在上世纪六十年初的预言:切·格瓦拉“只会点火,不能燎原”的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尽管切·格瓦拉多次自诩是毛主席的学生,也曾两次来华,但其所追寻理想中的革命目标确未实现,因为他的革命进程一直停留在“秋收起义”阶段。

也许是老了,激情燃烧殆尽,当年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切·格瓦拉名言金句,迄今只记住了一句:“我来过,并战斗过!”

-end-

图文 | “蓝波湾庄园”公众号 

作者 | 王志勇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